- · 《职教论坛》栏目设置[08/31]
- · 《职教论坛》数据库收录[08/31]
- · 《职教论坛》投稿方式[08/31]
- · 《职教论坛》征稿要求[08/31]
- · 《职教论坛》刊物宗旨[08/31]
谈真论假聊“学历”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张荣商(32岁,山东省临朐县技工学校教师,中国职教学会职高委教学研究会会员):通过继续教育,实现学历达标,这是近几年上级有关部门对职校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。这一举措的
张荣商(32岁,山东省临朐县技工学校教师,中国职教学会职高委教学研究会会员):通过继续教育,实现学历达标,这是近几年上级有关部门对职校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。这一举措的贯彻实施.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,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。但在达标的具体操作过程中,出现了一些偏离主旨的事情。如在某些学校,混文凭、买学历已成为公开的秘密,出现了成人高考找人替,课程作业照人抄,结业考试走后门,毕业设计(论文)胡乱拼.今天交上钱、明天拿文凭等不良现象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在某地只需花2—3千元钱便能买个北大、清华的毕业证,甚至能买个硕士、博士头衔(据报载)。真不知如此泛滥的“学历证书”能有多少含金量。当然。国家有关部门已认识到学历教育存在的漏洞和弊端,正在制定措施加强管理,并严厉打击贩卖假文凭的不法分子。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,为人师表的重任,在学问面前,来不得半点虚假。否则。必将误人子弟。因此,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。切实搞好教师的学历教育工作,使他们学有所成,学有所得,使学历与学识达到一致。例如,1.制定优惠政策,鼓励教师进修。特别在时间安排、费用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。这不仅有助于学历达标,更是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的·教师沙龙·学员培训。居然什么“专”均可“升”不对路的“本”:数学专科升职教管理本科,语文专科升机修本科,生物专科又修上了土建本科等等,这样据说是为了配合工作需要……其结果是,大家都有了一张“合格”的文凭,可以评职、晋级、长工资。安然稳坐而无调离下岗之虞,但实际上真的能够提高教学质量,满足教学需要吗?当然,我是十分支持学历达标的,这是应该,也是必要的。问题在于我们不能为了达标而达标,让学历捆死,而应注重“达标”的实质,使教师通过这一过程获得真正的学识和能力。因而,在鼓励提高学历以求达标的同时,必须整顿学历获得的途径、过程及方式,使学历名副其实。王文堂(32岁,河南省安阳县第一农职业高中,中国职教学会职高委教学研究会会员):学历之所以重要。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科学素养及其在途径,增强学校生存发展能力的措施。2.建立审批检查监督制度。办设培训班的学校应把好关,抵制花钱买学历等不良倾向。鼓励教师报考那些治学严谨、声誉较好的院校或专业。并定期调整,及时总结,使进修教师能学到真本事。努力创造条件。使教师学有所用。在课程安排等方面有所侧重,使其在教中学,在学中教,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。刘素梅(32岁,河北省徐水县职教中心教师,中国职教学会职高委教学研究会会员):目前,很多统计资料表明.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低。为此。国家号召职校教师提高自身素质。完善知识结构,增强育人能力,通过自考、函授、进惨等正当途径取得合格学历,这本来是提高职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好事,可是在学历达标的操作和管理上也出现了很多令人费解的问题。就拿有些学校为教师学历达标办的函授班来说,教师讲什么,学员背什么,考试就考什么,只要听听记记背背一些简单的条条款款,一纸文凭就可拿到手,.这种小学生背书式的学历教育真能达到培养能力、提高素质的目的吗?又如今年河北省搞的“专升本”·26·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的基础,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应具有的业务能力。就职校教师而言,学历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文化知识、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。同时也体现其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。因此,对职校教师提出学历达标要求是十分必要的。从目前职教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,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比较低,学历结构也不尽合理,知识层次也较低,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,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职教潜力的挖掘。当前存在的职教“滑坡”现象与此不无关系。这一问题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职校的高度重视.纷纷出台政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,积极鼓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、函授、培训、自修等形式的学习。使其尽快提高学历水平,以期改善职校的学历结构,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。对此。我校的做法为“四挂钩一结合”,即参加自学(或成考)与奖励挂钩,学业成绩与补贴挂钩。取得合格学历(或较高层次学历)与奖金挂钩。评先、晋级、晋职与学历挂钩。年度业务考核与学历相结合。该措施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合格率达到85.6%。另外,我们在使用教师时虽然重视学历,但又不唯学历,用人之长,避其所短,充分发挥每位教
文章来源:《职教论坛》 网址: http://www.zjltzz.cn/qikandaodu/2021/0205/556.html